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口头文明,不断调整着它的格言,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利益需要,或者只是为了解释我们自己的一时冲动,来做一些始终重复的事情。
善意,保护和欺骗 ——《再见列宁》
《再见列宁》之后,我们还会再见列宁。
关于生育率的两件小事
关于婚姻率和生育率,这是我所知道的两个身边的真实例子,而关于财产和基尼系数,那又是另一个话题——或者本来就是一个话题。
这个时代的青年精神
大家都在花时间寻找浅层的水源,没有人再愿意花十年挖一口深井。
中国式的老人与海 ——《活着》余华
他的生活中充满了无法抗拒的命运,20世纪中国历史里那些劫难,如同形状各异的刻刀,把他的生活凿刻得零零散散,离完全的毁灭也只差夺走他本人的生命。但他没有像地球另一头的那个老人一样说:“可以被毁灭,不可以被打败。”他对命运的答复也是中国式的。
像刺刀一样尖利——《定位》
营销圣经《定位》读后感,名不虚传的一本书。
(译文)德国纪念二次统一,年轻德国人却在追寻他们的东部血缘
尽管他们对共产主义的民主德国没有任何记忆,他们中的多数却将自己看作东德人;他们不希望恢复共产主义,但东德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是他们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环保主义政治化
从他们坚定的眼神里,我分明看到了又一种可以跨越无数障碍的组织力和号召力。
两个世界,一场战争 ——《使日十年》
1932 - 1942期间美国驻日大使格鲁的日记《使日十年》读后杂感。
普通人的六便士和月亮 ——《冰山的阴影》
为了缓解恐慌,我们选择与平庸为伍,这是普通人的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