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废材?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英语都是一项废物技能?

没想到到了今天,还有人在发表英语无用论。

我先说一个亲眼所见的案例:笔者在印尼外派,做的是线下智能售货机业务,智能售货机说白了,就是支持电子支付,有一块大屏幕可以自定义内容的售货机。

这样的机器多了,当然需要招一批技术维护人员来负责日常检查和维护,因为有时候涉及到和中方在国内的研发人员的对接,于是本地的技术人员被分为了两类,一类是会英文的——也就是可以和中方沟通的,一类是不会英文的。

毫无疑问,前者的工资当然比后者高出一个级别。

东南亚的家庭大多都会请保姆月嫂,即使在这样的工作上,会英文和不会英文的,也是两个不同的收入水平,我听过最夸张的案例是,一个会英文的月嫂,自己家里的家务却从来不做,而是转雇一个不会英文的月嫂来做。

前一个案例中值得注意的是,我所在的是一个中方公司,管理层的成员构成90%都是中方,然而就算这样,我们还是需要用英文作为日常工作语言。为什么?

这绝不是崇洋媚外,事实上我们自己也饱受语言不通的困扰。而是因为在其他国家,英文还是他们最重要的外语教育,招一个会中文的本地员工,成本比会英文的还要高。

商业活动这件事有一个必备的前提,那就是相互交流,这也是语言学习和普及的最大动力,那就是有利可图。

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高成本、长期回报的项目,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培养出一代有英语底子的人才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关于英语的师资、配套考试设备还有评价体系都是需要前期投入的,如果没有更好的语言选项,都不能随便切换到其他语言,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英语还是国际主流语言,同时也是非英语国家往往会主抓的外语教育的原因,因为产业化带来的低成本和规模效应,让后来者要建设英语教育的生态,成本和收益都远比其他外语要高得多。

而国内这群人现在的看法,甚至是要直接放弃外语教育。

这样的情绪我想无非就基于两个假设:

  1. 第一种就是没有其他语言的信息,中国也能发展得很好,
  2. 第二种就是我们不需要全民都学习外语,只要一部分精英学习然后翻译了就好。

对于第一点,我想最近百年来我们的教训已经够多了,但我还是要不厌其烦地来举一些案例,来摆正这种自大的心态(数据来源:INTERNET WORLD USERS BY LANGUAGE, Top 10 Languages,2017

Internet World Users By Language TOP 10
就算再怎么对中华文化有信心,硬要说我们以一个第二大使用语言的身份,就能隔绝所有其他语言的人群,比他们都更有创造力,更能找到和发展出改变世界的创意,我看这已经不仅仅是自大了,概率恐怕也没学好。

没错,有人会反驳中文的确是世界上最多母语者的语言,为什么在这个统计里仅仅排名第二。那是因为两个事实——第一是我们的互联网渗透率还远远不够让所有人都用上网络,第二是中文母语者再多,我们也并没有多到超过其他语言总和的程度,总的来说,这世界还是一个多文化、多语言的世界。

据Internet World Stat的统计,2017年底的统计,中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在55%左右
中国网信办,《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世界各种语言的母语使用人数及比例(2007年)
**中文的确是母语使用者最多的国家,但那不意味着“中文的母语使用者比世界上其他语言的使用者加起来都多”,也不意味着“中文已经是承载最多互联网信息的语言”。**

当然,不管从什么指标来看,我们更不能说“中文是科研业内最通用的语言”,也不能说“中文是国际商务交流最通用的语言”。

这么多“不能”,我想就目前而言,这第一条假设可谓不攻自破。

第二条假设更是非蠢即坏,忘了谁说的,“外语就是一个人与命运抗争的最好的手段。”作为无产阶级的一份子,万不可对精英阶层抱有如此高的道德期望,以至于连掌握这世界权力最根本的要素——信息都交给前者来翻译、诠释。

任何一种商业行为,甚至也包括任何一种政治斗争,可能不需要某种技术,也可能不需要某种科学,但无论如何一定需要交流。同时语言的学习还有一个越早越好的特点,如果我们将其从应试教育里面取消,谁来负责中国二线以下城市的孩子们的启蒙外语教育?届时就像我在东南亚国家看到的一样,会英文的保姆和不会英文的保姆甚至都是天壤之别,这样是否就满足了某些精英阶层的需要,自己的孩子面对农村孩子的时候,又有了一个强大的优势?精英们口口声声叫嚣着取消英语教育,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倒是一点都不含糊的将其往最好的国际学校送,为的就是让他们从小浸泡在最纯正的外教英语环境中。

作为一个声称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的国家,我想我们这一点价值观还是要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