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权手腕:价格锚点与概念转换

《纯真博物馆》里有一个宗教故事,是关于伊斯兰教的先知易卜拉辛的。

故事大意是,真主要易卜拉辛杀掉他自己的儿子,以此证明他对真主的忠诚和爱,而就在易卜拉辛终于下定决心,对自己的儿子举刀相向的时候,真主确认了他的信仰和爱是真心的,于是派了一只羊去代替他的儿子献祭。

这就是伊斯兰传统节日——宰牲节的由来,他们最早的出发点就是,宰牲,是用牛羊作为一种象征,象征生命中那些喜爱的东西,所以宰牲献祭,暗示着他们为了真主可以无条件的奉献自己的一切。

这个宗教传统故事,在《纯真博物馆》里其实还有着不同的韵味,它隐喻着芙颂对主人公凯末尔的爱,也是无条件的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此处不展开,我所感兴趣的是,这个宗教故事,为什么为千年来伊斯兰教的掌教者所喜爱,并流传至今。

事实上这里面隐藏了一个极大的心理学伎俩,谈判中我们叫它“价格锚点”。

我们都有一种经验,那就是不管买卖什么东西,先报价格的人其实无形之中就占有了某种优势——如果另一方不及时的察觉并直接拒绝以这个价格作为谈判出发点的话, 整个谈判大概率就围绕着首次报价而讨论,即使降价也不会降得太多。

这个故事里面的情况也一样,真主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先说服你为了信仰付出钱财和劳动,再说服你付出自己的生命,再到最高级——最爱的人的生命都可以付出,不是这样的,伊斯兰教这个故事的险恶用心在于,它在一开始就把信仰的“价格锚点”标在了最高的级别——牺牲你最爱的人的生命。如果这个故事成立的话,为了真主,你连最爱的人都可以牺牲,那么你自己的生命,或者那些被真主指定为异教徒的生命,那当然就无足轻重了。

当然,人不会产生无缘无故的爱和恨,这个故事的特点不只是价格锚点这么简单,我们还会看到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偷换概念产生的情绪操纵”。

试想若是易卜拉辛真的杀掉了自己的儿子,也许他自己,会因为这样的行为而产生自我验证,从而更加的爱真主和他的信仰。但是作为还没有做出此行为的其他父亲母亲,他们对真主的信仰就不会那么坚定了,毕竟人有常情,对自己的儿子的爱是任何宗教都难以真正抹除的,更遑论其他作为儿子女儿的人们。

就像凯末尔在故事里的发问一样:“这让将要被杀的儿子怎么理解?”

但这个故事的狡猾之处就在于此,它并没有让易卜拉辛真的杀掉自己的儿子,而是让他真正的面对“失去儿子的可能”,但在下一秒,真主却恩赐了羊,拯救了他的儿子,于是,一件无中生有的故事,却真实的操纵了他的情绪,他那本来就好好活着的儿子,经过这一通概念的转换——还有易卜拉辛真心举起的屠刀,现在变成了“真主的恩赐”。

真主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但这个故事过后,真主在相信它的人心中,变成了比最爱的人的生命都重要的东西,并且他们真心爱他,因为真主“恩赐”了他们和他们最爱的人的生命。

鲁迅先生曾讲过:

紧紧掐住你喉咙,仿佛要置你于死地,
倘若这时候突然放开……
你在苟延残喘的同时,不免要感激那人对你的不杀之恩,
历史上这样的故事一再重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