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Android的成功背后的商业策略

iOS在iPhone X上开始实现新的交互逻辑:取消Home键,改用手势条。去年发布至今我才换机用上这个新的交互系统,不由感叹:惠普Palm系列及其WebOS在移动手持设备的交互设计上,的确是前无古人的创新。

一、智能手机前夜

时间倒回2009年,虽然iPhone 3GS已经发布有时,但手机市场还是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天下,我用着诺基亚的5630,回忆起来,当时可以玩的游戏和手机功能,其实并不少于今天可以在iPhone上实现的功能(甚至我们还能利用红外线实现一些家用电器的通用操控,这一点在iPhone上至今都没有实现。)

那会我一个同班同学,在那个高四密集的课程中还坚持订阅一本数码杂志。他对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以及它们背后盛行的那一套操作系统Symbian嗤之以鼻。从他那里我开始知道,Symbiam并不是手机智能操作系统的唯一选择,当时市场上还有其他几个份额不大,但各擅胜场的玩家,黑莓的Black Berry OS,微软的Windows Mobile和惠普的Web OS,其中Web OS 以及背后的惠普,以其完美圆润的机型工业设计,还有和机型风格完美契合的系统,深受如他一样的数码迷的赞誉。

来自2009年的工业设计和UI交互,是不是和今天的iOS极其相似?亮白的手势条,圆角后台程序卡片,左右滑动切换最近app...

对于那时候的我而言,因为并没有实体机器做上手体验,我并不能理解这些UI设计和我所喜欢的功能、游戏之间有什么关系,所以也不能理解他的狂热和盛赞。即使在今天,粗略的学习过设计理论和原则的我,虽然已经可以理解和欣赏Palm Pre这种软硬件合一的美感,但如果仅凭这美感就希望成为大众产品,我是不认同的。

单纯从购买意愿来说,2009年的我和我那位同学,其实属于不同的大众需求。

我更看重手机的可玩性,塞班(Symbiam)系统有浩如烟海的app可以下载和安装,游戏、视频、小工具等等,我在这些里面投入的时间即使和智能手机app爆发的今天相比也不遑多让;而那个同学则更看重手机的一体化设计,屏幕的像素和整体UI的美观性。

今天手机市场五花八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但是为什么,在2009年就能做出2017年的UI交互的Web OS和惠普,最后却是岌岌无名,郁郁而终呢?

大部分人在总结iPhone的成功的时候,尤其喜欢强调乔布斯在iPhone上投入了多少精力去研究交互设计,“把脸贴在屏幕上矫正每一个图标的每一颗像素”,提到塞班和诺基亚的没落的时候,总是喜欢总结为塞班的发展过于臃肿,代码量庞大,而诺基亚的没落则是没有及时拥抱Android所造成的。

当我们评判一件已经成为过去式的历史事实的时候,胜败者之间必然存在无数的细节上的差异,这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对个体而言,你都不可能找到从内到外完全一样的两个个人,更不用说由不同的个人组成的一个个团体了。但这些差异究竟哪一个是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的原因,我想它们必然存在着一个先后顺序。我们的问题往往在于特别容易把一些不那么首要的差异放大化成为主要原因,而忽略了那些不太好理解但却是真实的首要原因的因素。不只是媒体在因为大众理解力而做了这种引导和选择,我们自己偷懒的意识也常常让我们掉进这个误区里面。

Android的成功是面向手机厂商商业策略的成功,iOS的成功是面向中小开发者商业策略的成功。

二、Android的成功 ——面向手机厂商

Android的早期版本,比如1.6,2.0,2.3等等,我都经历过,不客气的说,那时候的Android和伴随其系统的一众app,纯粹就是对iOS的全盘模仿,不少app甚至直接就是从iOS移植的,iOS的设计痕迹都还原封不动的保留在app里,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个拙劣的系统,他是如何存活至今的?

有人总结为Android手机的便宜,但我们要知道的是,便宜的价格是企业的结果,安卓的便宜,正是因为其系统的免费,而这免费的系统,就是谷歌对于苹果最重要的打击。

我们看看乔布斯发布的iPhone,对于整个手机行业是一个什么样的冲击:

任何行业都有其产业链,仅从手机的供应端来说,就包括了工业设计,配件生产,整机组装,软件系统开发维护,App开发维护等等多个方面,这所有的内容合到一起,才能有一台合格的、满足用户需求的智能机诞生,且不论后续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产业链,单从上游的生产业态来说,在iPhone出现之前,大家基本上都是半开放状态,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等等有各自的工厂,各自的组装能力和部分软件实力,每一个分公司也同时接着竞争对手的生意,就像今天苹果还在从三星订购显示面板一样。

然而乔布斯的iPhone却要打破这一平衡,iPhone及其系统iOS,不向任何外来厂商开放,系统的验证和适配,全部都集中在iPhone机型上,连同工业设计一起,都是苹果专属。这等同于告诉其他厂商,你们以后只能做配件生产和组装,要么就转型去搞搞app,总而言之,手机系统这个池子的钱我要垄断,没你们的份了。

其他厂商会答应吗?自然是不可能的,资本的天性就是扩张,没有任何一个资本力量可以允许产业链上出现一个自己完全无法参与和影响的环节,更何况是两个,甚至后来苹果的配件生产和整机组装,都开始搞专用供应商,手机市场这么大,苹果摆出了一副吃独食的态度,其他厂商更加迫切的需要一个完善可用的操作系统来保证自己在功能机时代的投资可以得到回报。

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不多,彼时黑莓Black Berry OS和惠普 Web OS像苹果一样封闭,只给自己的机型使用;而微软在Windows Mobile上打着和PC时代一样收取授权费的主意,这无异于将一众硬件厂商陷入“前有苹果,后有微软”的被动局面(当然,从安全角度考虑,还是有一些厂商做了适度投资,发布了一些价格不菲的WM机型),这时候谷歌收购安卓,携手宣布免费并开源,一众厂商终于看到了希望,于是踊跃跟进,这就是Android成功的真正路径。

所以在2009年往后的那几年,你可以看到一众垃圾安卓手机,用不到半年就开始卡顿,文件系统混乱,app权限管理更是个笑话,但他们依然在卖,没有什么其他的理由,只是因为这是大部分手机厂商唯一的选择而已。试想如果不卖Android,他们在功能机时代投资的工厂,销售卖场,还有一大批工人和销售员何去何从呢?

三、iOS 的成功——面向中小开发者

Android的成功来自于照顾了苹果、黑莓、惠普以外的所有手机厂商的需求,那么苹果的成功来自于何处呢?

事实上到这里我们已经看明白了,如果以利益团体划分,安卓阵营和另外的这三家阵营,已经成为了不同的市场利益追求者:

苹果、黑莓、惠普,从把软硬件握在自己手里那一刻,就要做好对软硬件一切问题负责的准备,换句话说,他们提供的服务是一个整体,所争夺的也是用户本身——获取一个用户不那么容易,要丢掉也很难。

而投身Android的厂商们,他们大可把安卓的升级工作交给谷歌,自己只要做一些简单的适配就好,主要的精力还是投入在工厂的升级开发,销售渠道的深耕上。

而微软的WM,从这个格局诞生的时候就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宣布免费开源,和安卓抢夺硬件厂商;要么自己做硬件,和苹果、黑莓、惠普抢夺终端的一个一个手机用户。

当然我们知道,在这个软硬件两手都要抓的竞争中,最后的胜利者是苹果。

那苹果为什么胜利呢?很多媒体喜欢说的UI,设计等等,我认为他们固然也是原因之一,但就像文章开头我所做的2017 年的iPhone X和2009年的Palm Pre的比较一样,UI设计上,苹果并不是那么的领先和独创,甚至发展到今天还在不断的借用其他厂商过去的设计,所以要说这些东西是苹果取胜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没有说服力的。

安卓胜利的原因来自于厂商的力量,直到今天安卓的开发者大会上,他们还是在不断的强调着系统适配的容易和方便——这些话很明显都是说给手机厂商听的,作为用户,你会关心一个软件系统适配方案?

所以答案呼之欲出,苹果开发者大会提到最多的是什么?无疑是中小开发者。

AppStore及其创造性开发者分成制度,我们如何高估这套体系对iPhone的意义都不为过。

正如我记忆中的一样,在2009年的塞班,QQ,贴吧,手电筒,谷歌搜索等等都无一不可用,除了屏幕分辨率不那么高以外,他们的体验和今天并无根本差别,但是app的数量级,以及app开发者可以从这些平台获取的收入却判若云泥,我记得在彼时的塞班论坛(DOSPY)上,各种Jar、Sis、Sisx文件的app满天飞,这些app的作者,全凭一股热爱和兴趣在支持着开发和后续的升级维护。

基于兴趣的开发和有利可图的开发,如果哪一种动力可以开发出精品尚待商榷,但是哪一种动力可以打造出完美健全的生态体系,那么只能是后者。

AppStore自2008年发布,带来的App数量的爆发式增长。考虑到很长一段时间Android的app开发都是移植自iOS,说AppStore打造了一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也不为过。

仅仅2016年五月,就新增2万款游戏,这是过去塞班系统十几年都难以达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