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的踪迹》——戚继光和他的大明

全片出场的只有戚继光的贴身侍卫和左副使,然而戚继光却是毫无疑问的主角。

要理解本片,我们只有结合戚继光的荣耀和痛苦,才能明白这部片子实际上在说什么,这部片子所谈主题,其一在戚继光和大明,其二在中国文明的力量和桎梏。

倭寇的踪迹

一、戚继光:武功千秋,不及乌衣巷的道德秩序

戚继光的侍卫嘶吼着,“在乌衣巷打过四个门口,就可以开宗立派,这是两百年的规矩!希望你给我一个公道。”

我想戚继光在晚年,恐怕也有过无数次类似这样的嘶吼。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给他的副标题是“孤独的将领”。的确,在历朝武将中戚继光是个异类,他和我们心目中那种刚正不阿、不苟言笑的传统武将形象离得很远。他懂政治,讲规则,甚至愿意弄脏自己的手去给文官送钱送女人,并且这所有的一切黑暗的手段,都是为了保住他自己的权力,用以行光明正大之事。就这么一个孤独而特别的武将,他认为他遵守了官场的规矩,应该得到某种公道,可没想到结局还是一样:张居正死了,靠山没了,任他武功卓绝,功勋等身,还是要交出一切,最后面临一个凄凉的晚景,连一笔续命的医药费都欠奉。

那么规矩到底是什么呢?其实不过是死板的文字罢了,但是对它的解释却是活的,就好像侍卫和左副使第一次闯乌衣巷,郄老将其赶走的时候说的,“刀型是斜的,你不配要公道。”大明的规矩也是如此,治国以孔孟仁义之道,但儒家经典都是死的,解释权力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你要是我门中人,那就是勤勉自强,为国为民;你要不是同道中人,那就是奇淫巧技,舍本逐末,甚至再严重点,参你一本违逆祖训,大干天和也不是做不到,要知我华夏泱泱上千年,圣贤之书绝对不缺,同样的一个行为,在东林士人的嘴里引经据典一番,夸你和骂你只是一个意愿问题。

在这种环境下,还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争取某种无法被否认的功绩,并期望这种功绩可以保护自己。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智商问题。

当然,有本事的人想法也会不一样,他们大多会高看自己的本事,以为他们的本事可以改变很多事实,可以成为他们的护身符,保护他们逃离或者至少暂避这种规矩。戚继光正是如此,我想他作为一介武将,屈尊学习了官场之道,就是希望这能成为一条路,成为本事的一种。希望这种独特的本事能让他不要做下一个岳飞,可惜他最终还是成为了这种规矩的注脚,也许他的经营,只是让他避免了一死而已。不过对于一个想要建功立业的理想主义者,失去权力和机会,和死了也没什么两样。

这样的暗示在片中数不胜数,“看我的脚,不要看我的枪。”“你是输在功夫上,不是在刀法上。”戚继光和他的侍卫,恐怕一直都没想明白:在不管是在乌衣巷,还是在大明朝廷,你所站的位置,总是比你所表现的样子更重要;你拥有的力量,总是比你的技巧和能力来得更重要。

到最后,就连希望将武功流传青史这样的一个愿望,都得靠道德的解释者们来给他定调,乌衣巷最后还是接受了戚家倭刀,放在了兵器架不起眼的角落,但绝不是以戚家侍卫想要的方式——打败所有人,用实力来获得的,而是先被打败,然后受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认可而获得的。放眼一看,在大明的规矩里也是如此,武将若是依功自傲,逼朝廷以此给一个名分,最后都拿不到什么好结果,不管是爵位、权力还是其他的什么,都只能是朝廷恩赐的,而不能是抢来的,东西也许没区别,但是性质有本质的不同。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什么时候朝廷已经迫不得已,不得不被迫交出某种东西的时候,不论贵贱程度,都意味着中央的衰落,乱世的启蒙,这似乎是华夏文明的一个宿命,身在其中被规矩碾压是一种痛,但这痛不论如何,也好过失去规矩的乱世的疯狂。

二、道德文明的力量和桎梏

中国的文明是以现实道德作为统治共识的,这一点世所罕见,也因此有了和其他文明迥异的长处和弱点。

一方面它是道德准绳,所以比法律更细致,更深入,更全面。打个比方,严刑峻法好比是一个铁框,冰冷,坚硬,但其中无论如何还是留下了不少的缝隙,在法律的空间内有极大的游走空间;而道德则是一滩温和的泥潭,初入其中你会感觉到某种自由,随后不久你会感觉到从身到心的疲惫,再随后则是每个人都不可例外的沉没。道德的可怕之处,正是在于它的无形和无边,因为无形,所以无边,因为无边,所以无形,掌握了它的人,就有所有的理由掌握你的一切。

这尤其适合这个太早就统一了的国度。

在那个通信和交通都不发达的时代,要想通过调查、走访等做出多么坚硬而威严的法律,基本不可能,而统一国度所需要的强大国力,带来的是强大的现实主义,宗教的生存空间也不复存在。于是只有道德,是可以全国通行,并且随时改动具体措施,还不会影响思想统一的利器。

但是君以此兴也必以此亡,道德让我们拥有了低成本管理极大疆域和极众人口的效率优势,但却让我们对外物的吸收变得格外的艰难。

城里到底有没有倭寇?到底有几个?没有人关注真相,因为真相在大明从来就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怎么看待才重要。

这个国度幅员万里,兵员百万,区区几个倭寇,根本不能动摇国本,有次担忧的不妨放眼历史,自古以来,只有极少数政权是因为在正面对抗中输给他国才导致亡国的。有鉴于此,倭寇这种外来风险,在我们的古典文明眼里,都不过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一种孤立的力量而已,最后还是要按照我们的规矩来,这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规矩,对自己的道德秩序的自信。

官府想要捉住倭寇升官发财,乌衣巷只想保住名声,同时不要犯下杀害戚将军遗宿的罪名,裘老大的夫人和情夫只想维护自己现在的生活……不论是在本片中,还是在历史上,我们从来就没有把这些倭寇以及其他外来力量当作真正的威胁,身在其中的官府、江湖等等,对所有人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始终是尊重规矩,按规矩办事,官府要遵守权力的规则按步升官,不得罪地方势力,江湖要遵守规矩保住武行名声,同时不要的得罪政治力量,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去维护这个泥潭,直到这个泥潭漫无边际,没有人可以逃脱它的掌握。

在我所知的文明中,极少有文明能对外邦异族,有如此强大的基于实力的碾压自信的,自信到甚至将其作为一种资源,而根本不是威胁。

因为我们从来都是用强大的实力并辅以规矩,去套住那些技术超群的种族和文明,进而将其吸收入我们,好像裘老大打败戚家侍卫,然后再恩赐他开宗立派一样,我们在绝对力量上领先了几千年,所以总是能让敌人接受我们的道德秩序。不管什么样的民族,什么样的文明,入主中原后的下一步,还是必须要借助我们的道德伦理,才能管的住千千万万乡村和农民,这种近乎公式化的结果,让我们误以为它是一种必然,是因为了我们的道德绝对正确,甚至不惜为此动用非道德的手段,只要历史的笔在我们手里,故事还是可以讲圆。

比如,试想若是戚家侍卫真正打败了裘老大,那么乌衣巷和整座城,会翻天吗?不会,就像四大门其他人说的一样,名声要紧,这种情况下,戚家侍卫必死无疑,而随后乌衣巷照开不误,并一直拒绝新的、可以打败他们的力量,直到落后到某种程度,再也无法自矜于世。

那就是我们整个民族刚刚走过的两百年的缩影。

说回电影本身,徐浩峰的电影,从师父,到柳白猿,再到这部倭寇的踪迹,我也开始慢慢看懂他的表现手法了,他的时代背景也许时代是大明,是民国,可是在我看来,其中的故事和人物,象征意义都远大于其实际剧情,武学在徐浩峰的故事里,不只是一个剧情的成立基础和推进器,更加是他想要表达的哲学的一种载体。

事实上,作为冷兵器时代中国强盛实力的一部分,中国武学也许本来就和我们的哲学是难舍难分的,只是因为在技术之前,在道德之前,武术才是我们在近代受到冲击的第一个领域,所以消亡得也太早,时代太久远了。要想理解每一种文化,必须理解其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这个角度来说,出身武学世家的徐浩峰,其实正是在帮我们去寻找那段辉煌的文化,不论它还是否适合这个时代,但那都是我们民族值得保存的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