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领导小组讨论经验谈——节奏、框架和角色

前言:
笔者在多方查询材料后,结合从前的谈判经验,整理了无领导小组讨论这种较为新颖的面试形式的一些重要的原则和常见情况的处理,分享如下。

一、无领导小组面试的考察目的

无领导小组面试考察的是每个成员的讨论风格和控制讨论框架的能力,与其在具体案例上的经验并无关联。

由于无领导小组的形式大多是“发放商业案例材料—讨论并总结”,于是很多人被材料这一部分所迷惑,认为要做好无领导讨论,就要多了解一些商业新闻,了解近期的发展情况,这当然是事实,但它有一个度:你对材料的理解,能让材料中没有你完全陌生的公司和概念,就算合格了,一篇材料里诸如“O2O”,“供应链”等行业词汇,你能清楚大概是什么意思,基本上就可以参与无领导小组面试了。

而面试的主题内容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商业案例的讨论并总结汇报一个解决方案的框架。”

这个过程本身的完成度和完成情况,比最终输出的解决方案本身更重要。其实在这短短的半小时内,一来没法做任何实地调研,二来也不可能做资料和文献查阅,对于一个刚刚拿到的商业案例,大部分小组的讨论结果都必然是泛泛而谈,不可能讨论出什么更细致的内容,监考者更关注的,一定是讨论的过程,这些过程要素包括但不限于:

  1. 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角色分工);
  2. 讨论过程的推进节奏(时间节奏);
  3. 讨论及最终输出内容的结构性和质量(框架);

二、团队的角色分工

一场无领导小组讨论里,最重要的角色其实只有两个:

  1. Reporter 最终汇报者,负责最终输出方案时按照讨论结果进行汇报;
  2. Timer 负责执行在讨论开始前达成共识的时间节奏,有权根据时间安排提醒成员或直接中止成员发言;

Reporter 享有独立向所有监考员发言的机会,可以说是挣足了曝光,所以若是遇上沉闷的团队,自告奋勇去做 Reporter 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总是一帆风顺,随着无领导小组面试在企业招聘和MBA面试中使用得越来越普遍,这个角色的重要性也在渐渐为大家所知,所以一般也不会在一开始就确认下来,更多的时候是在讨论结束后再投票选择,这样的话,就需要阅读本文其他部分,来帮助你在讨论过程中展现专业性,征服队友,让他们相信你口才无碍,堪当此任。

与作为第一重要的角色 Reporter 相对应的,是第一紧急的角色 Timer。

以一个做过项目经理的视角来看,无领导小组面试所面临的案例讨论其实是非常自由的——没有预算限制,没有人力限制,没有任何部门之间的利益纠葛,想到什么措施都可以说出来整理到方案里面去,然而就算如此,我们依然有一个资源是及其受限的——时间。

所以,确定 Timer 和时间计划这一步看似不起眼,但是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决定了你们团队这一次的讨论能否具备基本的完成度。而在确认时间计划的同时,也必须确认 Timer 的角色归属——所谓徒法不能自行,规则本身并不会运转,必须要有人来执行。

二、讨论的节奏

Timer是执行团队达成共识的时间节奏的那个人,那么这个时间节奏一般怎么安排呢?

以30分钟的讨论、10个人的小组为例,比较合理的时间节奏大概是这样:

  1. 第一轮:每人30秒,提出和完善框架(也就是最终汇报的方案的一级目录);
  2. 第二轮:每人1分钟,用于填充和完善自己对框架内各个维度的内容的补充。

最后剩下10分钟或者不到(一般都会有人超时),再自由讨论填充内容,让 Reporter 做个预演(如果没有,这时候经过讨论大家也可以投票了),没问题就可以举手汇报了。

当然,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有无领导小组面试的经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这个意识,如果你排在后面,而前面的人在时间计划或 Timer 有一个尚未确定的时候就迫不及待要开始讨论,那么为了整场讨论能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完成度,建议你一定要第一时间打断,并建议团队先讨论时间安排和 Timer 归属。

三、框架的成立、异议和填充

框架,就是讨论的骨干,没有框架的团体讨论,极易掉入自说自话、反复打转的陷阱,表现在实际的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就是所有人说了一大堆,最后也没人提纲挈领做个总结,谁拿到 Reporter就按自己的意愿,加上一些从团队成员各处听来的一些零散意见,草草汇报了事,监考员云里雾里,各小组成员也总是感觉自己的内容被忽视。

而一个框架可以最大程度的帮助成员们避免这些,有了第一层次的目录,之后所有工作都是往这个目录里面填充内容并排列汇报的优先级即可,对于半个小时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如果汇报时间也算在那半个小时内,那么最终总结陈述大概也就3~5分钟,这么短的时间不建议做太多层级的框架,最好只有两层,按“33”的布局分布,也就是三个主目录,每个主目录里面选择最重要的三条内容陈述。

框架的确立越早越好,如果你幸运的排在第一位,那么最好就在第一位就提出自己的框架,比如“这个失败的营销案例研究,我建议我们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方面来阐述”,如此开宗明义,并理所当然的成为一个隐性的 Leader,引领后续成员按照你提出的框架来填充内容。

即使你不在第一位,但前面的人都只是泛泛而谈,并没有提出一个框架的话,那么你依然可以在你的顺位上提出你自己的框架,具体发言节奏如下:

  1. 把前面的人说的所有内容都囊括进来,如:“我提出一个框架,按照政治、社会、文化来分析这个案例,其中 1、3 号所提到的 A ,可以归为政治,2号所提到的B,可以归为文化”;
  2. 建议整个团队后续按照这个框架来讨论:“如果大家对这个框架没有异议,我建议后面我们就根据这个框架来展开讨论和填充内容。”
  3. 补充一两点自己的思路:“基于我自己的框架,我还需要在文化方面补充一点,blabla……”

事实上,在任何形式的讨论中,提出框架的那个人,总是会比没有提出框架、泛泛而谈的人占有优势,这在旁观的监考员那里看来尤为明显,你要做的就是不断强调你的框架。

如果你不在前面的发言位置,而又认为前面的人所提出的框架不好而想要提出异议,我建议谨慎考虑。框架层面的讨论一般比较抽象(比如一个案例分析,应该基于公司内部职能来划分并讨论,还是基于项目的时间阶段来划分),很多人都不一定能马上理解你们在争论什么,因此这个过程尤其的耗时耗力。

所以,如果已经由他人提出的框架,没有存在极其重大的缺陷而导致完全不能用,或者前面已经有一半甚至更多的团队成员已经基于这个框架填充了丰富的内容,推翻这样一个框架等于推翻半个团队的努力,那么我建议最好还是基于目前这个框架继续讨论下去,毕竟,内容并不是决定性的,讨论的过程才是。

无论如何,在第一轮发言结束的时候,你们应该已经达成了一个框架的共识,也就是说,最后汇报时的一级目录已经确定下来,并且,在每个目录下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内容。

这时候一定要有人提出这句话,如果没有人,你就自己说:

“在第二轮的时候,就不要再讨论框架的问题了。”

这句话至关重要,因其避免了团队浪费精力倒回去做已经完成的事情,这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 1/3 ~ 1/2,你们要做的事就是集中精力讨论框架下的内容及其优先级,可以自由发言,也可以轮流发言,但最好是有人把第一轮的内容先按照已经达成共识的框架陈述一遍,避免重复。

总的来说,框架是讨论的灵魂,不管你在哪个顺位上,轮到你发言的时候,一定要反复强调框架主体,哪怕浪费一些你陈述自己要补充的内容的时间也没有关系。

最后整理出来的,就是如本文前面所述,最好是一个“33制”的汇报内容框架,包含 3 个主标题,每个主标题下面有 3 条主要内容。

四、不同发言顺位的注意事项

当然,我们的发言顺位也很重要,以下是在不同的顺位上时的操作思路:

  1. (无论在几号位)开场主动发言,主动把握leader位,组织大家制定时间计划、指定 Timer 并控制整体节奏;
  2. (无论在几号位)第一轮时,尽量争取第一个发言,把握破题和建立框架的机会,毕竟也没人规定一定要从第几名开始发言。(除非你对给定的材料实在非常不熟悉,连提出一个基本合理的框架都做不到);
  3. 非 leader 的一号位:如果 leader 已经提出了一个框架,那么无非两个选择:重复一遍他的框架强化大家的记忆,然后补充一两点自己的内容;或者提出异议,提出自己的框架(参照前文,如非特别差的情况,不建议这样做),如果 leader 没有提出框架,那么当然要把握这个机会:提出自己的框架 - 建议团队使用 - 补充一两点自己的内容三板斧搞起
  4. 非 leader 的末号位:如果第一轮大家各说各的,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各自的框架有冲突(这也很常见),那么末号位就有不可推卸的指出这一问题的责任:总结大家提出过的所有框架,及各框架每个维度的支持者号码(这需要你做了认真的记录),把这些框架简要重述一遍,并建议大家投票,达成一个对框架的共识再进入下一轮;
  5. 非 leader 的中间位(概述 + 补充):做好记录,类似下图案例,主要目的是——体现处第一轮讨论中出现过的所有框架,体现出各框架、各维度、各分论点的支持者(从左到右,框架提出者,框架维度,框架分论点,分论点支持者号码),首轮发言中,最简要的说一下本轮已经有几个框架,自己支持哪个框架,然后补充部分维度或者分论点,

重要的是,如果第一轮结束后,末号位和 leader 都没提到框架的共识问题,就迫不及待想要进入第二轮——这样进入第二轮的讨论和第一轮没有区别,大家都是在继续重复或者继续泛泛而谈,那么你就有义务主动跳出来指出这一问题,引导大家在第二轮之前把框架定下来。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笔记样例(字丑,我知道)

五、无领导小组讨论中的权威性

一般来说,在发言的过程中,这三种行为最容易树立自己的权威,引起监考员的关注(由大到小):

  1. 提出框架,或者对既有框架明确表示异议(后一项建议谨慎选择);
  2. 强调框架和时间节奏的重要性,拨乱反正(比如在开始时要求先确认时间计划和 Timer 再开始讨论,第二轮开始时要求先投票确认对框架的共识再开始第二轮讨论);
  3. 用已有的框架概述总结全场内容,并且添加自己的新的维度或论点——这个过程中,即使这个框架不是你提出的,但你如此发言的话,表达出来的对节奏的尊重和对他人发言的记录与重视,也能证明你在讨论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参与者;
  4. 引用个人与案例相关的经历(工作经验、学历背景等等)——就我的经验看,这一点往往效果不大,而且容易适得其反,因为监考老师往往会因此而对你提出的内容有更高的期待。

六、重要的发言机会节点

在整个讨论的时间节奏中,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发言节点:

  1. 开场时,抓leader——制定时间计划和 Timer,组织阅读,尝试控制全场节奏;
  2. 第一轮初期,抓破题——立框架,或者挑战既有框架;
  3. 第一轮中期,抓概述+补充——选择他人已经提出的框架或自立框架,简要重复已有内容并添加自己的维度、分论点;
  4. 第一轮末期,抓总结机会——概述目前已有框架、维度、分论点及各自支持者;
  5. 第二轮中期,抓重申机会,在讨论变得空泛,无边际的时候,重申已经确立的框架和时间节奏,将话题拉回来(在不成熟的团队中,这样的机会有很多次)
  6. 第二轮末期,抓 Reporter,陈述自己对框架的精炼理解,对话题的熟悉,来争取大家的支持。